这时候看起来似乎还是没有说到正题,但这已经隐隐约约地触摸到了这次最重要的核心:进气道布局和飞机机动性之间的关系。
而显然,当年的苏联因为坚持机动至上而选择机头进气,北约国家则因为考虑到要腾出机头的巨大空间,也就选择了放弃部分机动性,从而安装他们认为更加关键的雷达电子设备。
所以这就有了六十年代的一个现象,美国的尖头战斗机在机动上总是比不上苏系的机头进气战斗机,这就是因为早期的两侧进气在机动性上并不怎好看,而这更多的则是因为早期美系战斗机的机翼采用上单翼的设计原因所造成。
但实际上也有些例外,比如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法国的幻影3战斗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两款战斗机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采用下单翼设计,而两侧的进气道则是安排从机翼上方通过,进气口则是稍微延长到了机翼前方。
没错,这就是北约国家在对早期两侧进气设计的飞机深入地做了观察之后才得出了新的气动设计,为了让战斗机拥有更好的机动性,首先要知道采用下单翼设计就是最优秀的战斗机机翼设计方案,它先天就要比中单翼和上单翼设计拥有更好的机动性。
采用下单翼的设计方案,将无可避免地要让两侧的进气道布置到机翼上方去,但要是直接将进气道布置到机翼上方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机翼前缘对气流的阻挡和分离,飞机只要稍微仰角大一些就会导致进气不足。
于是这没办法了,就只能是把进气口前移到机翼前方,以此来避开大仰角时下单翼对气流的阻挡,代价则是进气道要往前延伸一些,会有一些额外的重量。
然后基于这样的理论,就有了f-4和幻影3两款战斗机的的进气道布局,反正只要机翼不会挡了近气口的气流,那么飞机的大仰角机动能力又要好上很多。
至于说进气道上置在机翼上方会导致机动性下降,这确实会有,就比如a-4攻击机、k8教练机等等,因为这些飞机进气口所在的位置和主翼的前缘几乎是同一位置,飞机进行机动的时候有主翼挡了气流,而进气道的进气量不足自然导致发动机效率下降,这样的设计下机动能好就怪了。
所以,要是谁再说进气道上置在机翼上方的飞机机动性非常烂,那绝对是以偏概全。但话又说回来,人们之所以会以偏概全,那自然又是有很多的原因,不然又怎么可能真的无风而起浪?
那么,让这浪泛起来的风又从何来?这就又要说到战斗机气动历史上的另外一次大发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