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听说,大明的皇帝还要脸?(2 / 2)

崇祯皇帝明显不关心东西厂跟锦衣卫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有竞争才有进步,厂卫之间不是一条心是正确的,真要是抱成一团,就该轮到自己这个皇帝睡不安稳了。

曹化淳带过来的情报跟许显纯带过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密探通过各种渠道发回来的消息,证明缅甸的他隆王想要内附大明。

这下子,不光是崇祯皇帝懵逼,就连温体仁等朝堂大佬们也感觉懵逼。

好好的土皇帝不当,想着内附到大明之后当个土王?怎么想的?

他隆到底是怎么想的,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一众大佬们想不明白,但是他隆王自己心里可就很明白了。

跟周边那些不长眼的垃圾们不一样,他隆自认为对形势看的比较清楚。

就跟大明的锦衣卫在不断的向着各国渗透一样,各个小国的探子也活跃在大明的国土之上。

锦衣卫和东厂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于有意无意的放纵了探子们打探消息的行为——只要不涉及到机密的事情,这些消息根本就无所谓。

毕竟,探子们好解决,杀了也就杀了,可是那些正经的商人呢?僧人呢?学子呢?

这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就属于探子的一种,他们肯定会也会携带一些消息给自己的母国。

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厂卫对于各个小国派到大明的探子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是涉及到了某些机密事,比如某些技术和文献一类的东西,发现一个杀一个,误杀了也在所不惜——反正没有人敢替这些探子们找场子。

又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叫崇祯!

也正是因为传回到缅甸的消息,让他隆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皇帝跟以往的大明皇帝明显不同,好战就是崇祯皇帝身上最基本也是最显眼的标志之一。

若是以前,大家伙儿还可以心中报有侥幸,认为大明皇帝不会对着自己这些很老实的藩国下手。

或者说,就算是他想要下手,也得有所顾忌才是——比如民心军心,比如水土地形,比如那些在自己这些藩国内进行贸易的西洋人。

但是,当吕宋和爪哇的事情出现之后,他隆王就清楚的认识到了一点——大明皇帝想要办什么事情,天下间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拦!

尤其是这个皇帝还特别热衷于开疆扩土还得到了军心民心支持的时候,就更加的恶心人了。

皇帝好打仗没什么,中原历史上出过很多这样儿的皇帝,但是从来没有谁像现在的皇帝一样,能把军心民心整合到一起的。

或许也有,比如大秦时期的始皇帝,然而始皇帝征战无度的后果就是逼反了百姓,以至于二世而亡天下。

大明的民间却没有任何想要反对皇帝的意思,反而都想着参军去获取军功。

虽然不知道崇祯十三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这么消停,没有向外征战,但是万一呢?

万一哪天大明皇帝突然发疯想要开疆扩土,自己不就是最好的目标?

自己跟周边的其他国主们不同,自己登上王位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显然让缅甸变得强大起来。

这也使得自己在这些藩国里面变得显然起来,就如同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那么拉风,那么显眼……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就成了三条。

第一条路,继续发展,干掉暹罗和其他的那些小国,然后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先行进攻,或者等着大明的进攻;

第二条路,放弃发展,每日里醉生梦死,表现的昏庸一些,怎么败家怎么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

第三条路,主动上表,请求内附大明。

在他隆看来,这三条路里面的第一条路根本就是条死路!

就算是缅甸再强,就算是吞并了暹罗和其他的小国又能怎么样?难道还能强得过大明?

远了不说,光是一个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都能压的缅甸上上下下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大明皇帝了!

自己又不是傻子,不会对这一点都看不到!

至于第二条路,撑死了也就是起到个拖延时间的作用,让大明皇帝注意到自己的时间晚上一些。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早死跟晚死有什么区别没有?反正都是个死!

如果自己现在年纪大了,那倒也无所谓,抱着自己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心态也就算了。

可是自己现在还没到垂垂老矣的地步,离死更是有着一大段的距离,而大明皇帝手里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可近在眼前了!

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都等于是死路,也就只剩下第三条路可以选择了!

提前赶在大明皇帝还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时候先上表请求内附,让大明皇帝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子孙后代的富贵也保住了,不比等死强的多?

给缅甸在大明使节的消息已经送出去了,剩下的就等着看大明那边做何反应了。

若是大明皇帝同意了自己朝觐内附的请求,那么一切都好说;如果不同意,那么自己也好早早的做出应对。

大概会拒绝个两三次吧?听说大明的皇帝好歹还要点儿脸?

至于其他的那些渣渣藩国国主们能不能看明白这其中的关窍,那就跟自己没关系了——自己又不是他们的爹,没义务教他们学乖!

ps:《带着仓库到大明》完本了,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完本了……那就再拿来祭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