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非常重要。.
明明是两个不相干的人,甚至理念全然不同,势同水火,秉持着各种不同思想的宗师级人物,徐谦硬是把他们拉扯到了一起。
方才虽然吹捧的朱熹,可是现在,徐谦添了一句承香火连绵,历百朝代嬗,却既是吹捧了朱熹,同时,又将王守仁捧到了朱熹一样的地位。
朱熹的在孔学中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完善了孔圣人的理论,将孔学的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而现在,徐谦一句后来无人,呜呼哀哉,这就是说,后世的子孙们不孝,孔学延续数千年,除了朱夫子延续了孔学,可是后世之人,却只知道闷头读书,却从来没有为广大孔学门楣添砖加瓦,由此,可见朱熹实是非常人,乃是千年才出一个的贤人,地位崇高。当然,言外之意,也是告诉大家,既然大家都是儒门中人,一味的死读书,跟着贤人后头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这不但不是什么很值得长脸的事,反而是大大的不孝,你为孔学做过多少贡献,朱贤人能做,你为何不能做?你实力不济,力有不逮也就罢了,可是又为何,连尝试都不敢尝试,反而遇到新的学说,就全力打压。
最后,就是图穷匕见的阶段了,直接把王守仁拉了出来,很是感慨的说,朱夫子之后,唯有王先生能够媲美,而王先生可不是朱夫子的背叛者,反而是效仿朱夫子,与朱夫子一样穷首皓经,心怀完善孔学的大志,为孔学添砖加瓦。
徐谦最无耻的地方就在于,话锋一转,又转到了王夫子身上,说是王夫子在天有灵,必定会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后世的子孙虽然都不孝,但是总算,出现了一个王先生这样的人物,这个人以你朱夫子为楷模,效仿你朱夫子,开宗立派,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并且完善了孔学的理论基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身为朱贤人,当然会高兴。
这里头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朱夫子已经死了,死了几百年,人死了,你怎么编排他他都没话说,反正也不能跳出来,既然他不能跳出来矢口否认,那么他对王守仁是什么看法,只能由别人来解释,这个别人,就是徐谦,徐谦掌握到了朱夫子的话语权,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说朱夫子高兴,谁也不敢矢口否认。
毕竟朱夫子既然是贤人,那么必定是心胸宽广,心怀天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你会因为后辈出了一个牛人就不高兴吗?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贤人的肚子里,至少也得装一个船队吧,难道还装不下一个王守仁。
然后,大家呆住了。
因为这个场合,你要说朱夫子定会暴跳如雷,那就是侮辱圣贤,圣贤怎么会心胸如此狭隘,你这般侮辱圣贤,是什么居心?
于是,大家都不吭声。
再然后,徐谦朝王守仁这一拜,彻底把祭祀的活动推向了**。
圣庙之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别人的弟子礼的,只有圣贤才有这个资格。
可是姓徐的借题发挥,若是给大家半天时间,琢磨出一个抨击徐谦奇谈怪论的理由,或许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可是现在,他们的智商显然不太足。
毕竟徐谦是蓄谋已久,人家摆明着就是把这个坑挖好了,就等着你们来跳。
可是这一拜,却也是让许多王学的官员和大儒们醒悟过来,徐大人这是借着朱夫子,是借此来抬高王夫子的地位,王夫子地位水涨船高了,王学自然也就更有发扬光大的本钱。
大家再不犹豫,紧接着有人同样拜下,恭恭敬敬的道:“门生吴泓,拜见王先生。先生创始王学……”
一个个人,纷纷拜倒,都向王守仁行弟子礼。
而王守仁,却只能苦笑。
虽然明知道这是徐谦的花招,可是他不得不佩服这个徐谦,虽然他不愿意树大招风,可是现如今王学已经老树盘根,身为创始者,他就算再想低调,那也不成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随波逐流。
顷刻之间,近七八成的官员和大儒纷纷拜倒,在这祭祀十贤的庙堂里,向王守仁行礼。
众人自然是将王守仁大大吹捧一番,什么始创王学,什么功若朱贤,什么儒门宗师,这些人学的是王学,对朱熹只是敬重,还谈不上爱戴,可是对王守仁,却满腔都是敬服和喜好。